成果为导向多方共赢的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实践方法与课程体系建设
0 引 言
为了落实新工科建设的教育教学理念,满足产业对人才多样化、个性化和动态变化的需求,新工科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有新的要求,重点在培养方案、教学方式上[1-2]。新工科培养方案强调柔性化,通过构建多种方向的公共课体系,完成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教学方式采用校企协同、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3-4]。新工科教学方式强调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通过构建多种多样的案例库,完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5]。
在此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考虑课程体系建设,发挥产学研结合优势。新工科校外合作需要从单纯的校企双方合作,拓展到以校企合作为主并加强高校与政府和研究院所合作的政产学研多方合作,通过校企联合制订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与开发教程、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合作培养培训师资、合作开展研究等,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
1 国内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情况
面对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部分高校采用创建创新创业通识课程,部分高校采用加强科创实践活动完成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武汉大学新增 “创新与创业”领域的通识核心课程,该领域包含5类课程,共40门通识选修课程,分别为基础知识课程、基础能力课程、社会创业课程、特色创业课程、实践体验课程[6]。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依据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取得成绩来认定创新创业学分,通过成果驱动完成创新人才培养[7]。由于不同专业创新创业方法不同,普适性的创新创业课程在专业能力培养和方法传授方面存在不足。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分为专业通识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前沿技术与科研训练等[8]。为了支持创新创业,专业通识基础课中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参与程序竞赛的实践能力。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系统导论课程增加了创新创业知识介绍,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增加了ACM/ICPC等编程竞赛的实践,在暑期国际课堂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与科研实践能力[9]。香港城市大学在全校通识课中增加创意方法、商务计划书、创新创业基础等课程,通过结果导向完成创新创业能力培养[10]。科技创新与科研实践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和参与度。
2 成果为导向多方共赢的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实践方法
1)多主体共赢融合式创新项目实践。
建立学校、企业、学生共赢的深度合作模式,建立校内导师、企业导师与学生3个关键主体之间主动参与的内在动力闭环,解决企业接收学生实践并提供资金投入意愿不强的问题,提高学生到企业参与联合培养的意愿和实践效果。
2)以学生为中心的竞争式主动学习。
创新创业实践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协作形成项目组,组内与组间创建竞争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客观分、主观分、互评分等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量化所有考核,分阶段公示所有学生考核分,对分数高、进步大等多种学生群体进行鼓励与表扬,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
3)项目驱动场景实战教学。
项目驱动场景实战教学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分工协作的团队意识。
4)无边界课外创业指导。
建设众创空间,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优良环境,打造无边界的科技园区。校企协同建设具有创新服务功能的专业技术平台与创业公共服务功能的孵化器。课外创业指导,在相关创业专家指导下,为产业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创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5)基于用户画像的个性化学习。
通过对学生成绩、学习行为、学习生活等多维度数据进行分析,对学习内容和用户特征进行标签化,求出学生创新创业学习与实践的潜在语义,绘制学生用户画像,根据需求,调整策略,从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
3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以及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综合性需求。新工科背景下,济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校企协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包括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组、创新创业专业课程组和课外指导,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其课程分类见表1。
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组主要是通识核心课,讲授创新创业基础方法,涵盖职业生涯指导与创业基础、创新思维训练、创新、发明与专利实务、创新中国、知识产权与学术论文规范等。创新创业专业课程组主要是专业课,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专业性的创新创业方法讲授,涵盖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与信息管理技术、软件工程与企业软件开发流程等一系列课程。济南大学创业学院为课外指导提供经费、场地、技术等支持,对济南大学学生和济南市市中区青年创业者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创业服务、创业拓展等服务。
通过完成创新创业专业课程组的学习,学生可完成一个大型软件系统的研发,解决互联网+各行业的实际问题。与传统课程实践不同,创新创业专业课程组中的课程实践贯穿整个课程体系,其中,数据库与信息管理技术、软件工程为基础理论课,程序设计基础、企业软件开发流程为拓展实践课。
程序设计基础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编程能力,通过竞赛激发学习兴趣;数据库与信息管理技术通过翻转课堂培养学生具备数据库建模能力,完成互联网+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数据库设计;软件工程通过校企协同培养学生掌握规范化的软件开发过程,完成互联网+软件系统的设计方案;企业软件开发流程作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完成完整的互联网+软件系统验收测试。
若项目源于企业,则采用企业走进来的方式,聘请学校当地企业中的在职人员,先对学生进行教学讲授,使他们了解现阶段的行业现况,然后让学生进入实际课题,加强将所学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若项目源于教师课题,则由项目承担教师带队进行指导,让学生协同完成课题部分内容的研发;若项目源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则依托济南大学创业学院提供的软硬件资源,完成学生创业孵化。
4 创新模式与实施效果
4.1 创新模式
1)校企协同育人。
依托知名软件企业,引入企业软件平台、丰富的研发经验以及师资评审体系,以“双师型”“双能型”教师培养为目标,学习企业软件研发方法与开发过程,提升教师研发能力、技术实践能力和实训教学水平。通过一站式项目协作管理,教师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敏捷开发方法中用户故事、迭代计划、故事墙、燃烧图、敏捷测试、灰度发布等的精髓。
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支持下,济南大学与亚马逊、腾讯、浪潮等软件企业建立合作,每年组织企业技术专家与学生一起分享项目研发经验及开发技术,组织企业技术专家与济南大学授课教师一起验收并进行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评优活动,并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11]。国内知名企业的参与,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济南大学正在开拓“学校、政府和企业”的生态网模式,联合政府建立济南大学创业学院,加强企业与大学的深度合作机制,孵化优秀创新创业团队,推动学生项目落地[12]。
2)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实施。
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将学生转换为课堂主体。课程教学从课堂教学以及课外辅导两方面进行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方面,采取多层次的实战模式,即在专业教师教授创业通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聘请著名企业的创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实战指导。以济南大学计算机专业部分实践课程为例,在程序设计基础与企业软件开发流程中,采取题目剖析、进展汇报、经验座谈等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13-14],鼓励学生参加科创竞赛,以竞赛成绩认定学分。在济南大学创业学院支持下,创业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包括企业成功案例实战分析与经验探讨、创业团队商业与融资模式指导,对优秀创业团队提供场地、经费等方面支持。
3)成果导向递进式创新创业质量跟踪。
对每个创新创业团队进行扶植,定期组织创业大讲堂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对优秀创新成果进行跟踪与培养,参与高级别科技创新竞赛,成果扩展后形成毕业论文,完成学校的最终考核;对于获得场地、经费等资助的创新创业团队,定期对其创新创业活动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团队取消进一步资助。济南大学创业学院定期聘请知名院校教授、成功创业企业家、正在创业且取得一定成果的在校生或校友等作为创业大讲堂的讲述者。创业大讲堂受到学生和企业家的广泛好评,课后的互动环节为创业学生和企业家提供了更广泛的交流空间。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度,以成果为导向激励学生,制定学科建设高水平科研成果认定的办法、学生科研成果奖励和国(境)外学术交流活动资助办法以及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奖励办法,对取得优秀科研、科技创新成果的学生进行奖励。
4.2 实施效果
1)创新与创业成果。
创新成果方面,由课程组教师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创竞赛,尤其是知名企业联合主办的科技创新竞赛,建立可持续协同育人合作。在济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课程组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多次取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二等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齐鲁软件设计大赛一等奖、山东省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银奖,学生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同时,课程组教师也指导学生参与教指委与知名企业联合组织的科技创新竞赛,获中国高校微信小程序应用开发赛(腾讯微信联合主办)二等奖、全国高校大数据应用创新大赛(浪潮与联创联合主办)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大赛(龙芯中科联合主办)二等奖。
创业成果方面,在济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课程组课程体系影响下,大量优质的创业项目被孵化。创业团队成员既主动参加创新创业基础课,掌握创业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又在创新创业专业课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通过项目路演竞赛、创业特训等支持,最终将想法变成真正的创业项目。学生创业代表性企业艺源酷产品“创客贴”2015年获得原子创投200万元天使融资,获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
2)效果调查与分析。
济南大学自2014年开始推广创新创业课程,针对4类学生实施效果调查,调查学生对济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2。调查对象为2016—2017届部分毕业生(共120名),包括优秀毕业设计学生(30名)、科技创新获奖并创业成功学生(40名)、导师制环节成绩优秀学生(40名)、科创获奖但未创业学生(10名)。调查方式以发放问卷为主、定向邮件推送在线问卷为辅,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103份,回收率85.8%。问卷结果显示,4类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总体认同度为82.52%,其中13.59%的学生“完全认同”,68.93%的学生“基本认同”,而选择“不认同”的学生比例为17.48%。按不同学生类别分别统计发现:“科创获奖并创业成功学生”满意度最高,这部分学生实际上是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受益者;“科创获奖但未创业学生”的满意度最低,这要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给予“成果跟踪考核不通过”学生更多关注,帮助并鼓励这部分学生创业。部分学生针对现有的“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性意见,如“加强企业创新创业指导的效果跟踪与监督”“加强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的分级学分认定”“学校教师、企业教师同步参与创业课程并答疑”等。
5 结 语
在响应国家创新创业战略的基础上,结合济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际情况,提出的面向新工科的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综合考虑创新创业通识与专业知识,通过成果导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校企协同育人,进行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并对创新创业成果质量跟踪。多项创新创业成果和效果调查结果表明,该方案在济南大学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基金项目:2018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微信小程序为成果的软件工程案例教学与校企协同卓越拔尖人才培养”(201801002030);2017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校企协同创新创业课程组建设与人才培养”(201701002017);济南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竞赛为驱动、迭代推进的校企协同计算机专业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JZ1807);济南大学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重点项目“竞赛为驱动、成果为导向、迭代推进的校企协同计算机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JDYY1801) 。
第一作者简介:马坤,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数据管理、信息化教育,ise_mak@ujn.edu.cn。
引用格式:马坤,蔺永政,韩士元,等. 成果为导向多方共赢的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实践方法与课程体系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9(7):102-106.
参考文献:
[1] 北京中科创大创业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蓝皮书(2016)[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
[2] 吴爱华, 侯永峰, 杨秋波, 等. 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1): 1-9.
[3] 胡波, 冯辉, 韩伟力,等. 加快新工科建设,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J]. 复旦教育论坛, 2017, 15(2): 20-27.
[4] 林健. 新工科建设: 强势打造“卓越计划”升级版[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3): 7-14.
[5] 赵广辉.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J]. 计算机教育, 2017(8): 23-27.
[6] 陈桂香. 高校、政府、企业联动耦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分析: 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 大学教育科学, 2015(1): 42-47.
[7] 周玉. 校训彰显育人之道[J].中国大学教学, 2016(2): 7-9,18.
[8] 陈越, 何钦铭. 数据结构MOOC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15(12): 46-50.
[9] 郭炜, 李文新, 钟诚. “程序对战”用于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J]. 计算机教育, 2012(4): 55-58.
[10] 孙洪义. 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个基本问题:兼叙“3·3·3”课程体系和7P教学模式的探索[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0(2): 8-14.
[11] Ma K, Teng H, Du LX, et al. Exploring model-driven engineering method for teaching software engineer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inu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Life Long Learning, 2016, 26(3): 294-308.
[12] Ma K, Teng H, Du LX, et al. Exploring mobile instant messaging and self-service to leverage learner participation for collaborative teach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inu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2016, 26(3): 330-334.
[13] Ma K, Yang B, Zhou J, et al. Outcome-base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software engineering training[C]//Proceedings of 2018 ACM Turing Celebration Conference-China(TURC 2018). New York: ACM, 2018: 15-20.
[14] Ma K, Yang B, Liu K. Automated grading of collaborative software engineering training with cloud distributing scripts[C]//Proceedings of 2019 ACM Turing Celebration Conference-China(TURC 2019). New York: ACM, 2019: 145-146.
(完)
更多精彩:
2019年全国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教育暨教学学术研讨会 征文通知
新工科建设思维大碰撞——《计算机教育》“思想碰撞”栏目走进高校